青岛远腾科技
|
枣庄为何不见枣树?罪魁是挖煤破坏生态,阴平枣铭记历史而店子枣标志地理时间:2023-03-18
枣,别称枣子,大枣、刺枣,鼠李科枣属植物,落叶小乔木,稀灌木,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长枝、短枝和无芽小枝。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幼果青绿色而成熟果红色,干后变为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顶端锐尖,基部锐尖或钝,种子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枣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属于喜温果树,年均温15℃左右。枣树耐旱、耐涝,但开花期需要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否则不利授粉坐果。枣喜光强,对光反应较敏感,对土壤适应强,耐贫瘠、耐盐碱,但怕风。原生长地在中国,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枣的经济价值与营养价值
常可以制成蜜枣、红枣、熏枣、黑枣、酒枣及牙枣等蜜饯和果脯,还可以作枣泥、枣面、枣酒、枣醋等,为食品工业原料。树可供雕刻,制车、造船、作乐器。中国红枣最高年产量为36.8万吨,每年中国的红枣及系列加工制品大量出口,发展经济增进贸易。
枣树枝梗劲拔,翠叶垂荫,果实累累。宜在庭园、路旁散植或成片栽植,其老根古干可作树桩盆景。枣林有防风,固沙、降低风速、调节气温、防止和减轻干热风危害的作用,对其间作物生长影响大。枣树作为防风林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神异经》中:“北方荒中有枣林,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催。”描写了枣树林带的规模和作用。
据河南新郑枣树科学研究观测,农枣间作降低风速20%-62%,气温降低1.2℃-5.8℃,提高所在温度0.5%-11.3%,土壤含水率提高4.5%-5.1%,蒸发减少8%-44.7%,枣树不仅能在瘠薄土壤中生长,而且耐盐碱(含盐碱<0.3%)。
枣味鲜甜,营养丰富,既是食品也是药品。红枣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比如维生素C、芦丁、糖类、蛋白质、环磷酸腺苷等含量较高。每100克鲜枣果肉中含有维生素C高达300~600毫克,仅次于刺梨和沙棘,是柑橘含量的10~17倍,是香蕉的50~100倍,是鸭梨的75~150倍,是苹果的50倍,被誉为“天然的维生紊丸”。含有维生素D,为百果之冠。还含有维生素P。
每100克鲜红枣含有蛋白质 1.2~3.7克、脂肪 0.1~1.5克、糖 20~30克、维生素B1 0.09毫克、维生素B2 0.1毫克、钙 71.2毫克、磷 35.7毫克、铁 2.4毫克、钾 261.5毫克、钠 17.7毫克、烟酸 0.81毫克,还含有镁、铜、锌、硒等矿物质。
红枣含的糖类物质主要为葡萄糖,也含有果糖、蔗糖,红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P等,以及微量元素钙、磷、钾、铁、镁、铝和大量的环磷酸腺苷等。
大枣的保健价值
1. 提高人体免疫力,可抑制癌细胞。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红枣中还含有抑制癌细胞,甚至可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物质;
2. 经常食用鲜枣,能减少患胆结石的几率。因为鲜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随之减少;
3. 枣中富含钙和铁,可以防治骨质疏松产贫血。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骨质疏松,正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大枣有食疗作用,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4. 枣含芦丁,是一种能使血管软化的物质,可以降低血压,可以调理高血压;
5. 红枣中含有环磷酸腺苷,能够帮助增强肌肉的力量、消除疲劳并且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的营养,可以起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6. 枣还可以抗过敏、除腥臭怪味、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
7. 红枣中含有糖类物质,可以帮助机体补充能量,但是食用过量,糖分在体内长时间堆积,容易引起肥胖。
大枣的药用价值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功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其药理作用表现在:
1. 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
2. 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免疫学家大力提倡平时多吃红枣、黄芪、枸杞,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
3. 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和甘草、小麦同用“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 缓和药性。红枣常被用于药性剧烈的药方中,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缓解甘遂、大戟、芜花等泻药的毒性,保护脾胃不受伤害。
大枣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树种。考古学家从新郑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
枣在古籍中最早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魏风》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小雅》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棘,指的就是枣树。
枣作为药用很早,《神农本草经》已收载,历代药籍均有记载,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至今,枣都被视为重要滋补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儒家经典中枣有详尽记述,《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中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的摆放有讲究。
《韩非子》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说明枣是当时燕国北方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帮的政策依据之一。
《广物博志》枣树的栽植培育有记载:“周文王时,有弱枝枣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树苑中。”《齐民要术》记载更详实:“选(枣)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坚强,不以苗掠。”《尔雅·释木》是中国第一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其记录的周代枣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元代,《打枣谱》中记录定型的枣品种多达七十二种。清代乾隆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所记录枣品种达到了八十七种。
大枣是文人抒怀言志的依托物,被历代诗人写入诗辞歌赋
唐朝诗人李颀吟咏:“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末落桐荫长”。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宋代诗人张耒:“枣径瓜田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清代庆云县令桂山吟:“正是晴和好时节,枣芽初长麦初肥”。有诗人写:“丛林腾赤霞,千家射云红”。当代诗人赞叹:“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无疑,大枣是田园风光不可缺少的一味。
宋代大诗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欣然作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表达了他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清代诗人崔旭写诗:“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有诗人写:“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清代李鲁的诗句:“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红绫车慢梨花水,风暖沙柔陷马蹄”描写出了枣园的旖旎风光。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司令员肖华在其创作的《鲁冀边进行曲》中慨然唱道:“不怕二百个据点的敌人疯狂扫荡,任它纵横的公路网,离敌人三五里宿营,不怕吃的是树叶和枣糠,永远站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要干到底,我们一定要胜利。”表达了我军区子弟兵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肖华14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6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向来有“娃娃司令”之说。1938年8月,肖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推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冀鲁边。冀鲁边北邻天津,南靠济南,均驻有日寇重兵。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和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均对冀鲁边虎势眈眈。为站住脚跟,肖华采取“和沈打鹿”的策略。
枣庄为何没有枣树?罪魁是挖煤炭破坏了生态
枣庄,在唐宋时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枣庄,1961年设市后正式使用该名。1961年之前该地为峄县,峄县的出现和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过程。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古峄县为兰陵旧疆。
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逐渐有移民迁徙到“峄北窑场”周围聚居。在各聚居点,人们或以姓氏、或以地物村志等取名作标。比较有名的村落有:金庄、三合庄、枣庄(因村头的一片枣林而得名)等。民国元年(1912年),《中兴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说明:“本公司总矿在峄县城北枣庄”。至此,枣庄地名在社会上开始逐渐流传。
1949年10月,枣庄所在的地区设有峄县和滕县,其中峄县属台枣专署、滕县属尼山专署。1950年5月,台枣专属撤销,峄县、滕县隶属滕县专署。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属,峄县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9月,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1960年1月7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枣庄市,撤销峄县,以原峄县的行政区域为枣庄市的行政区域,隶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12日,山东省人委公布枣庄市为省辖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1961年11月24日,山东省委公布枣庄市委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
1971年11月,山东省革委会同意改变枣庄市辖区体制,将薛城、齐村、峄城、台儿庄改为市辖区,行使县级权力;将枣庄镇公社划规齐村区领导。1971年12月,枣庄市革委会改变枣庄市市辖区体制,有关人事、财政、政法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区。枣庄镇公社从1972年元月开始正式移交给齐村区领导。1976年7月,山东省革委会同意枣庄市设立齐村、薛城、峄城、台儿庄、市中区等五个市辖区。1976年8月,枣庄市建立市中区。
1978年11月,国务院将济宁地区的滕县划归枣庄市领导,全市辖五区一县。1983年11月,撤销齐村区,设立山亭区,辖原齐村区的六处公社和滕县东北部的八处公社。原齐村区其余十处公社归市中区领导。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县级),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县级)。2004年6月,枣庄市委市政府西迁至新城,形成枣庄市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来源:薛城网)
据传说,原始先民在开始培植果树时,发现枣树挂果最早,随之它便成为最早形成的人工林的果木。文字出现后,取其谐音,命名为枣(早)。相传夏禹时期,奚仲造车,采用枣木造车轴,便在枣庄枣园伐树为材。枣庄因此而得名。枣庄大枣种类较多,吃法多样,有红枣煎饼、缸炉枣泥饼、蜜枣糕、红枣馍、生力枣、枣泥月饼。最多见的是红枣腊八粥,红枣是腊八粥馥郁风味的重要来源,是腊八粥不可或缺的一种食材。经过熬煮的红枣,整间屋子都能闻到一股浓郁的枣香味,是寒冷的冬天滋补抗寒的佳品。
《本草纲目》、《药性赋》等药书均把枣列为果部上品,说“枣性高”,具有多种医药价值,其主要功能是“养脾气、平胃气、润心肺、补五脏、通九窍、治虚损、除烦闷、和阴阳、除邪气、坚志强力……”是百药中的和事佬,很多医家用作药引子。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乡的大枣,以红皮赤心为美满,有干鲜易存的优点,味道甜蜜适度,口感脆柔滋润,在《峄县志》中被列为地方名果21 种的第一位,称为“养生家所必需也”。阴平枣由大运河航运到各地,“漕粮数千艘,皆道峄境北上,商旅岁时往返不绝”,地方产的枣,“行贩江湖数千里,山居之民皆仰食焉”。
阴平大枣以其果实硕大,果肉肥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著称于世。有长红枣、圆红枣、圆铃枣、大酸枣、小酸枣、冬枣等十多个品种。俗语:“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特别是长红枣,肉多核小甜中带香,经常吃枣,大养身心,尤其对于未婚少女,枣能够维护肌体的青春长驻,光彩动人,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峄县,峄县令把枣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品尝,乾隆皇上品尝后,大为赞赏。后来发现一位农家女子,亭亭玉立,娇艳动人,遂纳为妃。后来得知此女子家中种枣树,平时多食营养丰富的无核枣,肌肤光润,貌美如花。在阴平流传着当地俗语:“吴寺萝卜湾里梨,上郭小枣不用提;上郭闺女不用挑,个个都是杨柳腰”。
阴平枣园只是枣庄、峄县境内诸多枣园之一。阴平枣园的创始年代,众说纷纭。有人说:“亘古有枣园”,有人说:“殷小姐创枣园”。根据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综合论证,比较客观准确的说法是汉代阴平侯刘回暨阴平长袁安时期形成枣园。距今已有 2000 余年历史,明清时期最兴盛。枣庄的枣不但“山居之民仰食焉”,而且山外的村庄也有许多枣林、枣行、枣田。
随着煤矿的出现,地下煤炭的开采面积越来越大,素有“枣乡”之称枣庄一带的枣园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枣根求实,而煤井导致地下出现空洞,枣田和煤田水火不相容。特别是日寇侵占枣庄、峄城时期,疯狂地大量砍伐枣树木建造栅栏,修防御工事,使得枣庄的枣园枣林遭受到灭顶之灾。大多数枣园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消失了。唯有阴平的枣园幸存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枣庄煤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财富,也是危害人类的祸根
枣庄煤矿历史悠久。据考证,枣庄城区所在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唐、宋时期已形成村落。《中国实业通志》记:“枣庄附近……矿区以内在唐宋时开井甚多”。《峄县志》载:“矿务之见于三代前者也……讫唐五代不废”。可见,早在公元618年的唐代之前,枣庄古人就已发现了石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石炭,……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
几千年以来先民们即在含煤层的地表繁衍生息,耕种劳作。无意中发现了露头煤或浅层煤,试用作生活中的燃料和取暖。至唐代,峄县当地农民即在煤层露头浅部由个体或几家合伙开采,在枣庄一带出现了不少的采煤活动。
文献资料记载:峄县“唐宋时开井甚多”,从宋代诗人苏东坡《石炭行》中,可见煤的开采已有一定规模。从保存在甘泉寺“窑神庙碑”碑文中,证明大元年(1308年)开采“规模之大”,已“掘取殆遍”。至15世纪70年代的明朝,开采范围和规模扩大;清朝枣庄到山家林一带,竟出现“煤井地皆空”(清滕州籍著名诗人满碧山语)的局面。清乾隆五年(1740年),峄县教谕傅尔德作《枣庄——其地有煤窑》一诗,反映枣庄采煤业的兴盛局面。《峄县志》载:运河“漕运数千艘”。
1880年创建的中兴矿局,中兴矿局经营16年,开小井12座,出煤约200万吨。1895年因禁采而停办。1899年春,兖沂曹济兵备道张莲芬与内阁侍读学士张翼定议,合资整顿中兴局,峄县官窑局复开,定名商办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08年注销“华德”字样,更名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909年开始筹建第一大井(南大井),修建机器厂和车辆修理厂,翌年春南大井正式开工从德国购进提煤机器和井架、煤楼等设备,1912年自营台枣铁路通车,1913年南大井投产,自营电厂竣工发电。
1912年第二大井(北大井)动工,1924年投产,1934年增开第三大井(东大井),1936年11月乾十五窑建成。至1938年初中兴公司辖南北东及乾十五窑4座大井,另有旧式井8座,累计生产原煤1914.74万吨,盈利3114.36万元,最高年产量1936年的182.37万吨。
1938年3月24日,日军侵占枣庄后实行掠夺式开采,侵华日军开始对煤矿工人进行法西斯统治。中兴煤矿公司改名中兴炭矿营业所,交三井株式会社经营,枣庄煤矿成了人间地狱。1941年8月,日本华北开发公司在陶庄、齐村、邹坞三地计打钻孔17个,加速对陶庄分矿开采,1938~1945年计掠夺枣陶矿总煤量13332.087吨之多。
解放战争时期,中兴公司遭国民党军队破坏。1948年11月,枣庄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中兴煤矿公司,1952年7月1日起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4月1日开始矿井恢复工作,1957年正式投产,矿井恢复工程总投资2504.2万元。1958年枣庄煤矿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1959年产煤168万吨,1960年上升到192.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从1956年东井恢复生产到1990年共生产原煤3498.5万吨,精煤1691.7万吨;国家投资总额为6354.99万元,上缴国家利润13139.4万元。
中兴矿局1899年改制为“中兴公司”,官督商办的民族股份制企业。1956年在“中兴公司”基础上,成立枣庄矿务局。1998年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成为山东能源集团的权属企业。2020年7月,原兖矿集团与原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枣矿集团成为新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
山亭区店子镇的长红枣,千年培育优品千年古枣树今在
店子镇以出产长红枣而闻名,长红枣是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店子镇位于泰沂山脉西南麓,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北部,全镇山林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有小二型水库13座,塘坝36处,大口井67个,水资源丰富。境内东西两侧莲青山、越峰山绵延40里,错落有秩,森林茂密,泉水清洌。中部有郭河由北向南注入鲁南第一大水库——岩马湖,有“山区小江南”之称。茂盛的森林覆盖度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红枣的生长。
2011年3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店子长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店子长红枣口感极好,便于储藏。以色泽红润、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等特点而享誉国内外,其鲜果酥脆酸甜,干果油润甘绵,富含人体不可缺少的17种氨基酸和24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药用价值极高,是养生的优选补品。
2009年10月15日,山亭区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到长红枣之乡——店子镇采风。金秋时节,从农田到山坡,从公路两侧到平楼楼顶,到处晾晒着一色大红的长红枣,红枣绿树远山村庄相互映衬,独特美景美不胜收。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引进新品种,建设了全国品种最全、面积最大的“中华万亩枣博园”成了具有枣文化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采摘采风。
店子长红枣起源于北魏,行于唐宋。有1300多年的大枣栽培历史和传统,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栽培记载。长红枣的栽培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据《博物志》记载:“隋末,(公元615-618年)秦琼东征至东海县,携带枣苗植于此地而来,名为长红枣”。
《山东省林业志》中记载:“宋时,山东枣树栽培已相当盛行。”在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撰写的《打枣谱》内有滕县(山亭区1983年前属滕县)的长红枣记述,表明在山东省枣类的优良品种——长红枣,在宋代已培育成为比引种原产地果形大、果肉厚、品质佳的生态型主栽品种。
据《滕县志》记载,宋朝时期,当地人有以枣作为男女订婚信物的习俗。大枣晒干后,呈紫红色,象征着吉祥、富贵;因为“枣”与“早”谐音,枣庄地区,在结婚典礼时,将枣栗子向新娘身上抛撒,取其谐音,以示“早立子”或“早生子”。希望婚后,新郎新娘早生贵子,早取功名。表达了人们朴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一种美好的愿望。也为婚礼增添了许多情趣。在嫁女的嫁妆中,也常常放入一二枚大枣,增添喜庆气氛。五月端午节包粽子,人们习惯包上大枣。六月六蒸面鱼,鱼眼用大枣,既是一种点缀,也有一定的甜蜜象征意义;腊月初八,煮烧腊八粥,一定要放大枣,加了大枣的腊八粥,又香又甜象征着一年的生活甜甜美美。
史料记载,在明万历年(1573年-1620年)间,张居正巡视滕县,品长红枣口感甚好,逐拨大量资金鼓励滕县发展枣树。并将滕县长红枣上贡皇帝,万历赞誉道:滕县长红枣可谓天下第一枣,百果之王。
《滕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这里已有“山地之民千树枣”、“山地之民皆仰食”之景象。明朝租税中规定,每年须缴纳枣果钞六十七锭五贯四百二十文。民国三十年(1941年)版的《滕县志》载:“枣梨东山随地种植,土人购之,转售江南”。20世纪50-60年代,曾出现“店子的大枣、水泉的梨、徐庄的柿子上满集”的丰产景象。
2015年,山亭区店子镇长红枣园古枣林核心保护区面积1800亩。其中,树龄100 年以上的古枣树7200 余棵,500 年以上1186 棵,1000 年以上的372 棵,1200 年以上的“枣树王”“枣皇后”“唐枣树”等38 棵,尚能正常开花结果,是山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枣林。(来源:农业农村部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截至2018年,店子镇长红枣栽植面积达6万亩,占全镇林果面积的85%以上;年产长红枣1.5万吨,总产值3亿元;枣农人均纯收入达9546元,超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
枣庄“大红枣”与《白毛女》的诞生
一曲:“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哎嘿呦喉心心向着... ...”沉醉了几代人,这是歌舞剧《白毛女》中的唱段《大红枣儿甜又香》。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包括1942年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讲话》全文正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1953年《讲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首次系统阐述党的文艺主张,创造性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重要论断,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基本方针,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重要里程碑。
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自觉自愿地热情澎湃地奔赴战场,深入农村,走进工厂,学习、利用和创造多种形式的文艺武器同敌人展开复杂激烈的斗争。以延安为发端为中心的革命文艺运动,不仅遍及全国各个解放区,而且波及国统区和敌占区,确实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丁玲《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序)。涌现出一大批来源于人民大众,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新歌剧《白毛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42年春,周巍峙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宣传演出,搜集到了一个新传奇“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4月,奉调回到延安,在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有人向院长周扬讲述了“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对歌剧进行改编,创作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次年在“上海之春”首演引起轰动。《白毛女》歌词:“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其歌声就像枣儿一样甜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大红枣是《白毛女》这部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之一,它对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11月5日贺敬之出生于山东省峄县贺窑村(今属枣庄市台儿庄区),1937年秋,贺敬之13岁考入山东滋阳第四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底,日军渡过黄河,占领济南,学校停课。1938年3月(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台儿庄战役爆发。贺敬之先后流亡到湖北、四川求学。
1940年春,贺敬之离开梓潼学校,奔赴延安。他先入徐特立领导的自然科学院中学部读高中,后经何其芳面试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1年6月23日,贺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月,贺敬之受命执笔创作《白毛女》剧本,时年20岁。
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的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河北省阜平县某村一位老农民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儿,聪明美丽,活泼可爱,父女俩相依为命。村里一个恶霸地主看上了这个姑娘的美色,想占为己有,于是他设计逼死老农,抢走其女儿。姑娘在地主家被奸污并怀有身孕,然而地主喜新厌旧,又打算续娶新人。在筹办婚事时,阴谋害死这位姑娘。
地主家里善良的佣人获知此信息后,深夜把她放走。姑娘逃出地主家后,藏身于大山中的一个山洞里,白天怕被人发现不敢出来,夜间出来觅食,不久生下了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山洞里见不到阳光,又缺少盐,全身发白。她在一天夜里去山上的奶奶庙偷吃供品时,被村民发现,被信奉为“白毛仙姑”,常献上供品。
八路军解放该村后,工作组进村开展工作,得知这一传说。工作组的干部和村民兵队长携带武器,在一天夜里隐蔽在奶奶庙神坛一侧的暗处,等到“白毛仙姑”来拿供品时,解救了她并带回村里。“白毛仙姑”来到灿烂的阳光下,又重新真正作为一个“人”而开始过上从未有过的新生活。
贺敬之没有去过晋察冀边区,对故事流传地的生活不熟悉。请教许多对故事发生地生活熟悉的人,并结合回忆个人过去在老家农村生活的场景片段开始进行剧本创作。有一位北京的记者曾到贺敬之的出生地贺窑村实地考察,发现村南不远处有一座山叫寨山,山顶确有奶奶庙遗址,遗址一侧有一干涸的山泉和一个山洞,洞口不大,里面倒还开阔,有残留的香烛和供品,这可能是传说中的“白毛仙姑洞”。村民说以前确有一个地主姓黄,从台儿庄马兰屯迁来的,今存有黄家大院的一间配房。而贺敬之的姐姐嫁到马兰屯的黄家,黄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其中有“仁”字辈。这些现实生活题材成为创作的源泉。
贺敬之在创作中被喜儿的悲惨遭遇所打动,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创作。家乡的寒夜、财主的逼债、父亲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亲的辛劳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夏嫂子》《小兰姑娘》《五婶子的末路》等作品中的人物进入他的脑海,他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夜以继日创作剧本。由于长时间挑灯夜战,身体累垮了,他提出最后一场戏由丁毅来完成。
周扬看过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的《白毛女》剧本后,热情地给予充分肯定。1951年7月,《白毛女》获得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个特别荣誉奖。有评论家称,《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光辉灿烂的里程碑。
(东方红星,文/李烈;约10000字)
资料来源: (1)微游枣庄,作者:王家福,枣庄市林业局原副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枣庄“枣”的历史和文化》原文发于2022年06月30日; (2)《北京日报》2022年04月27日,回顾《白毛女》诞生80周年; (3)《解放军报》2022年05月17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4)薛城网 2021年06月22日《枣庄的前世今生》。 (5)微游枣庄,作者:华敬然,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三村人,地质工程师。《枣庄找煤史略》原文发于2022年4月11日。 (6)农业农村部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2015年09月28日,《山东枣庄古枣林》。 |